首页 新闻动态 企业文化
2021 03-29

企业文化

【70年成一】我心中的爱国主义

文 / 周禄思

把基层企业人员、团队培养成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是新时代企业做大做强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主题不仅不应淡化,相反更应突出它的重要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广大人民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激发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14亿国人中队伍庞大的、承担救死扶伤重大使命的药企更是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但爱国决不仅是一种口号,也不仅是一种情怀,更重要的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发挥主体能动性,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把自身培养成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一: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之所以能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其强大的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知识亦成为国家博弈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而科学知识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新时代药企团队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才,也就成了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情怀最实际、最有效的方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首要的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服务社会、贡献才智的本领。试想,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满足于浑浑噩噩,怎能实现“振兴中华,从我做起”,对国家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同时,针对知识经济的现实,当代团队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当代医药团队必须着意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首先,针对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不仅把它作为个人学习的工具和未来生存、发展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从国家生存发展、行业做大做强的高度去看待掌握信息化、网络化的意义。其次,随着健康中国的深入推进,“十四五”的开局起航,成为行业里的行家里手,全面掌握和提升制药核心技术的重要作用显得愈加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特别是创新创造的实际运用能力。再次,要特别注意“点”和“面”的结合,既注重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又着力团队建设、开放视野;既注重高层次的爱国主义培养,又注重家国情怀培育人文精神。


第二,培养学习和创新两种能力。有人估计,在1950年时,人类知识的总量翻一番大概要50年的时间,而到了202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将只需73天。这意味着我们在过往时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本领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跟不上节奏,必须加以更新。要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种终身学习不仅仅是看看书、听听讲,而主要是靠个人知识的自我增值。我们应自觉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感,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丰富、学术气氛浓厚的有利条件,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去伪存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计划性和目的性、持之以恒、创新求索、理论联系实际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但这种能力一旦掌握,也就找到了一把通向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做到事半而功倍。


知识之所以能在社会进步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传承,更在于它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现在,国内外许多企业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己任,也正在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专家学者们也正在对此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可以说,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正在形成,关键是我们能否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强化创新意识。概括而言,我们必须掌握过硬本领,这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就如同要建空中楼阁那样,必须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前沿,洞察其发展方向,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只能是闭门造车,重复前人已完成的工作;必须参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的知识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参加学术和科研活动,搞社会调查,甚至进行创业,都是我们实践的好方式。



二:热爱、研究传统文化,用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塑造全球化进程

当前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这不仅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前进方向,也指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在全球的传播和泛滥。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的部分从业人员对这类信息的接触防不胜防,而个别从业者的“言必称美国”的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人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无知、妄自菲薄的不良倾向。

 

人类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数典忘祖、毫无“特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民族。实际上,几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它的许多精髓不仅不会阻碍全球化的发展,相反却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各类关系的整合。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以及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都有利于调节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再如,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和合”文化也表明中国文化具有融合性,能吸纳外来文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和平、和睦的国际环境。


因此,以全球化为借口,贬低甚至主张全盘放弃中国传统文化,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应该利用有利条件,抱着扬弃的态度去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对于我们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建立健全人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从而成为爱国者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塑造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方向,也有积极意义。

 

事实证明,个人的成功无论多么巨大、多么辉煌,如果不是与民族的进步、祖国的强盛相联系,实质上是毫无意义的。诚然,我国在科研、创新、核心竞争力等软硬环境和用人制度上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应当看到我们的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加以改革和改善。如今,健康中国战略正在加紧实施,“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开局起航,创新创造的号角也正在吹响,神州大地将变为医药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的最佳场所。因此,新时代的我们只有抱定拳拳爱国之心,立足国内,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才是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

成一制药再添荣誉 获评“2018年度中华民族医药百强品牌企业”